潘天寿的国画荷花,清新苍秀,气势磅礴,趣韵横生


潘天寿(1897—1971),字大颐,自署阿寿、寿者。现代画家、教育家。浙江宁海人。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受教于经亨颐、李叔同等人。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,后取法石涛、八大,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。为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中国文联委员;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。著有《中国绘画史》《听天阁画谈随笔》等。

有长期的研究,才有深切的理解,才有由衷的热爱,才真懂其中的文化价值,才能对民族文化有真正的自信。因此,也有人评价潘天寿为传统派的最后一位大师。

有人说,潘天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一位坚守者,也是国画现代化的启迪者。他的一生,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,艰难维护着中国传统绘画与民族精神。
















有人说,潘天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一位坚守者,也是国画现代化的启迪者。他的一生,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,艰难维护着中国传统绘画与民族精神。

潘天寿的成长过程,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,这种巨变在当时的对外开埠城市宁波显得尤为明显。

1903年,西方教会与中国民众的冲突加剧,宁海教案爆发。潘天寿的父亲因为款待反洋教起义军受到牵连,母亲也因在月子中受到惊吓猝然离世。不到7岁的潘天寿就这样被拖拽进了时代语境之中,早早经历了列强欺凌带来的家国劫难,在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民族自尊的种子。

此后一生,潘天寿都始终在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中艰难前行。

面对积贫积弱带来的内忧外患,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,这种质疑也蔓延到了艺术界。在潘天寿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,学习西方艺术似乎是艺术界的主流认知。

分享到: